最近读完了方丈贵惠的《献给名侦探的甜美死亡》,正好借此聊一聊设定系推理小说。近年来,日本设定系推理小说以“规则创新”为旗号,掀起了一股“万物皆可设定”的狂潮。从时间循环到超能力预言,从丧尸围城到AI破案,作家们不断用天马行空的框架重构本格推理的边界。然而,当我在阅读方丈贵惠的《献给名侦探的甜美死亡》时,却感受到一种被“过度设定”反噬的疲惫——这部作品将VR游戏、双重暴风雪山庄、狼人杀机制、现实与虚拟空间交互等元素堆砌成一座繁复的迷宫,最终让我迷失在规则的泥潭中。相比之下,白井智之的和今村昌弘的却以“极简规则”创造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诡计。这种反差促使我反思:设定系推理的魅力,或许不在于规则的复杂程度,而在于如何用最少的“砖石”搭建出最精妙的“逻辑之塔”。
正文(不涉及剧透部分)
《献给名侦探的甜美死亡》讲述的故事是,加茂冬马 & 龙泉佑树(作者同系列作品的两个主角),接受了VR游戏《谜案创造者》开发商巨齿鲨游戏游戏试玩会的邀请会,来到孤岛上的巨齿鲨山庄。但是游戏还没开始,每个人被告知自己最重要的人都被当作人质,要想解救家人、平安回去,就必须同时解开发生在现实世界及VR世界里的命案。
在还没开始看之前,我一下就想到了山口雅也1989年的《克莱因壶》,以及我心目中的二次元最经典作品《刀剑神域》和,之前火爆的电影《头号玩家》。1935年,美国科幻小说家斯坦利·威因鲍姆(Stanley Weinbaum)就发表了《皮格马利翁的眼镜》(Pygmalion’s Spectacles)。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第一个探讨虚拟现实系统的科幻作品,描述了一种包括嗅觉、触觉和全息护目镜的虚拟现实系统。到此为止,好像我们只是单纯的谈论了VR这个科幻元素,还没有谈及设定系这一说法。事实上,科幻元素可以算是设定系中的一种非常常见的流派。
那么什么是设定系推理呢?设定系推理指通过引入科幻、奇幻或恐怖等非现实元素,在特殊世界观规则下展开的推理作品。它源自于英国”诺克斯十诫”对超自然元素的排斥:
- 故事中不可存有超自然力量。
- 故事中不应出现不存在的毒药、以及太复杂需要长篇解说的犯案工具。
- 故事中不可有中国人角色。(实际上是说静止角色拥有超能力)
虽然这些信条不乏有些错误的认知,但在古典推理小说的黄金期时曾被奉为圭臬。逻辑也很简单,因为引入这些元素无法让读者信服。比如说,在解答受害人怎么死的时候,假如作者说“犯人有超能力,直接远程杀死受害人不留下痕迹”,那正常的读者都很难满意。因为一般来讲,推理小说默认了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定律,所以如果谜底是之前从未提及的超能力的话,那答案其实有无数种,推理这个过程其实可有可无(外星人杀的人,受害者是活死人本来就死了…)。当然,如果事先告诉读者犯人有超能力,且只有一个犯人这种定律,那通过引入这种悬疑的设定反而会让小说变得更有意思。这些元素还不够达成一个好的设定系推理作品。对于推理小说而言,作者会制造一个谜题(比如说杀人案),然后提供一个合乎逻辑的谜底(解答/推理)。假设我们以上讨论的超自然元素和谜面谜底没关系的话,那其实也不能算是设定系小说。比如柯南里有变小药,阿笠博士的地精科技系列:滑板,足力健,ikun背带裤,但这些要素与解开谜团无直接关系,在揭露诡计或找出真凶时基本不会考虑它们的存在,因此通常不被视为特殊设定谜团。假如柯南运用了高科技或者变小药去犯案,那柯南就可以是设定系推理作品。
至此,我们就引入了设定系推理的完整定义:
- 包含现实相异的物理法则、现象、超能力、高科技等设定,但是需预先建立清晰世界观规则并遵循由此产生的规则(如《死亡笔记》使用手册,或者若存在超能力者,需限定”每区域仅1人”等约束条件
- 谜题必须基于设定规则展开,也是说之前提到的超自然规则不能和谜题无关
另外,即使没有任何科幻或奇幻元素,以孤岛、外国或过去为背景,讲述只有在该背景中才能解决的谜团和解决办法的推理小说,也可以广义上称为设定系推理小说。 实际上,从2010年代后半期开始,与特殊设定推理小说的繁荣相伴,也出现了以过去时代为背景,以那个时代才有的谜题为主题的严肃推理小说受到高度评价的趋势,比如古城诚二的《战争的底层》、亚门伊吹的《剑与伞》、辻正树的《只是谋杀而已》、米泽帆信的《黑牢城》。
日本的设定系推理发源自1987年绫辻行人出道后开始的新本格运动,在旨在复兴古典侦探乐趣的新侦探类型中,出现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:山口雅也的《活死人之死》(1989年) ,该作品讲述“发生在死者复活的世界里的谋杀案件”。 《活死人之死》的开创性之处在于它“为了解开谜团而创造了一个完全特殊的世界”。 接下来,1995年出道的西泽康彦推出了一系列科幻悬疑小说,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循环推理小说《死去七次的男人》、描述人物性格相继互换的杀人案的《人格转移杀人案》、以及揭露心灵感应者犯罪的《上雅嗣子的心灵感应事件簿》系列。他宣扬“即使你引入科幻背景,只要你明确规定规则,你也可以写出悬疑小说”的想法。
漫画中,智力战、死亡游戏、基于特殊规则的生存故事,例如前面提到的《死亡笔记》和《未来日记》等,都颇为流行,“基于特殊规则的智力战”的形式也逐渐普及。回顾这段历史,可以说对 现代奇幻推理小说影响最强的,就是《JoJo的奇妙冒险》和福本伸行的作品。 《JoJo》中的替身战斗,以及《赌博》等福本作品中出现的众多特殊游戏,构成了奇幻推理小说的思维方式的基础。 另外,说到特殊设定的推理小说的历史,不能不提的就是2001年开始的热播游戏《逆转裁判》。绫里真宵运用超能力解决谜题的方式,以及因超能力而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件,对后来出道的年轻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随后在2009年,绫辻行人创作的《Another》问世,将十足的悬疑、寻找真凶以及基于恐怖般的规则的剧情转折结合在一起。随后, 2010年,米泽穂信的《折断的龙骨》问世,这是一部以剑与魔法的奇幻世界为背景的全方位悬疑小说,其中需要猜测罪犯。“科幻悬疑”一词已不再能够涵盖这些作品。 米泽在《破碎的龙骨》后记中所使用的“特殊设定推理小说”这一术语,后来作为融合了科幻、奇幻、恐怖等元素的推理小说的统称而广为流传。
与此同时,严肃推理小说界也兴起了多重解决方式的风潮 ,追求“出乎意料的逻辑”逐渐成为严肃推理小说的主流。在严肃侦探小说的世界里,一切出乎意料的凶手和诡计早已穷尽,使用叙事技巧的出人意料的叙述和情节也已进入了瓶颈,用读者绝对想不到的逻辑来呈现让他们吃惊的“出乎意料的逻辑”是严肃侦探小说仅存的最后边疆。 而为了呈现这种“意想不到的逻辑”,作品中有意无意引入非现实的设定也变得越来越普遍,比如《煽动磨坊》和《丸太町卢浮宫》等为逻辑战斗而特设的场景,以及森川友树的《白雪公主》中引入“揭示真相的镜子”等。
此次多解热潮由于涉及“多种”解决方案,不可避免地朝着“以逻辑步骤数取胜”的方向发展,并在2010年代中期以深见怜一郎的《不可思议的竞技场》和井上正树的《我已经考虑过那种可能性》达到高潮,之后便陷入停顿。取而代之的是, 白井智之的《晚安人面疮》、 市川忧人的《水母不会结冰》等作品相继出现。这些作品通过引入独特的设定,并根据这些规则展开谜题,不断推出展现“意想不到的逻辑”的作品。近十年来讲,今村昌宏的处女作《尸人庄迷案》和白井智之《象之首》是我个人设定系推理里最喜欢的作品,除此之外方丈贵恵和早坂吝老师也都有不错的作品。
下方内容涉及剧透,请自行选择观看。
正文(包含剧透)
回到正题,《献给名侦探的甜美死亡》这部小说以VR虚拟现实为核心设定,构建了“现实世界”与“虚拟世界”双重暴风雪山庄,结合狼人杀、剧本杀规则,展开一场名侦探与凶手的智力对决。主角加茂冬马因家人被绑架,被迫参与VR游戏《谜案创造者》内测。游戏舞台是现实中的巨齿鲨山庄与虚拟的玩偶屋馆,玩家需通过VR设备在虚拟空间中破解案件,而现实世界中的玩家生死与游戏结果直接绑定。8名参与者中,1人扮演“凶手”(虚拟世界的凶手),1人是“执行人”(现实世界的真凶),其余为“侦探”。凶手需在虚拟空间作案,侦探需在限定时间内破案,否则现实中对应玩家将被处决。 虚拟空间被杀死,现实世界并不会死亡。虚拟世界的物理规则与现实不同。虚拟案件与现实中连环谋杀同步发生,主角需在破解VR密室的同时,揭露执行人良田千景姐弟的复仇计划——他们利用游戏规则制造混乱,试图将龙泉家族的诅咒公之于众。
具体案件和谜题我会放在后面的附录里,感兴趣的可以去观看。我觉得这部分逻辑性和创新性尚可,比上不足(白井和今村)比下有余。然而,这本作品最大的缺陷还是在设定本身上。设定系推理的核心,是通过限定特殊规则,将特殊的规则逻辑压缩到某个极端场景中,从而激发出传统本格难以实现的诡计可能性。今村昌弘的《尸人庄迷案》只运用了“丧尸围城”这个设定,就构建出一场颠覆传统的连环谋杀:丧尸的存在既制造了暴雪山庄模式,又成为“伪造死亡时间”的关键道具(例如凶手利用丧尸咬痕掩盖尸体真实死因)。当读者以为丧尸只是氛围工具时,它们却成了诡计的核心。这种“设定即诡计”的创作思维,让规则不再是装饰,而是推理迷宫中不可或缺的承重墙。
反观《献给名侦探的甜美死亡》,方丈贵惠显然选择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。这部作品试图将VR游戏、现实绑架、狼人杀角色扮演、虚拟与现实空间同步谋杀等元素全部塞进同一容器,结果却让核心诡计被淹没在庞杂的设定中。
小说中,玩家需通过VR设备在“虚拟玩偶屋馆”破解案件,而现实世界的生死与游戏结果绑定。这一设定本身已包含“虚拟空间物理规则”“现实与虚拟时间差”“VR设备机能限制”等多重变量。但作者进一步叠加了“狼人杀式角色分配”(凶手、侦探、执行人)、“管理员权限篡改代码”、“现实绑架者胁迫玩家”等规则,导致读者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厘清“什么能做、什么不能做”。例如“佑树之死”一案中,凶手利用VR镜头焦距切换隐藏尸体转移路径,这一诡计的前提是读者必须完全理解“玩偶屋馆的虚拟空间具有缩放功能”——但这一设定在案件发生前仅被一笔带过,最终解答更像是“作者突然翻开一张隐藏规则卡”。
在优秀设定系作品中,规则与诡计应是“骨肉相连”的整体。然而《献名》的多数案件却呈现出“设定归设定,诡计归诡计”的割裂感。例如“乾山之死”的核心手法是“凶手破坏现实世界的VR设备导致玩家失足坠亡”,这一解答本质上只需“现实与虚拟联动”的基础设定即可成立,但作者偏要引入“虚拟重力模拟系统”“反重力绳索误导”等冗余设定,反而让诡计显得牵强。相比之下,白井智之在《我为妖怪你为怪物》中仅用“妖怪必须遵守承诺”这一条规则,就构建出凶手利用语言陷阱诱骗妖怪自杀的惊天逆转——简单规则的深度挖掘,远胜于复杂设定的浮夸堆砌。
并且当规则过于复杂时,作品往往沦为冰冷的公式说明书,而作品中展现人性的思考的部分很容易被忽略。今村昌弘的《屍人荘》之所以动人,正是因为丧尸危机放大了人性的挣扎(如角色为保护他人主动被咬)。而《献名》中幕后黑手良田姐弟的复仇动机,却因VR规则、家族诅咒、前作关联等多重信息干扰,显得苍白无力。当读者还在纠结“虚拟空间如何同步现实谋杀”时,早已无暇感受角色的绝望与救赎。
设定系推理的初衷,本是为了挣脱现实逻辑的束缚,开辟新的诡计领域。但近年来部分作品陷入“为设定而设定”的误区,仿佛规则的复杂度与作品的创新性成正比。这种倾向的危险性在于,当作家沉迷于搭建规则迷宫时,可能会忘记迷宫的终点必须有一枚璀璨的宝石——那个让人豁然开朗的逻辑核心。读者期待的是,掀开谜底那一瞬间的豁然开朗:原来是这么简单,但是这么意想不到;而不是当谜题揭晓还在困扰:这条谜题是什么意思,和设定有什么关系。
《献给名侦探的甜美死亡》无疑是一部有意思的作品,但它也暴露出设定系推理的潜在危机:当规则复杂到需要说明书才能理解时,推理小说便从“智力的游戏”异化为“设定的奴隶”。相比之下,我更喜欢白井智之笔下那个无限循环的西斯玛,以及今村昌弘镜头前的电梯和丧尸——它们用最简单的规则,撕开了逻辑最深邃的裂缝。他们的成功,恰恰在于他们手握“奥卡姆剃刀”,果断剃除了一切不必要的规则设定。当设定系推理重新学会做“减法”,或许我们才能迎来下一个黄金时代。
Appendix 《献给名侦探的甜美死亡》案件与谜题解析**
小说共设计了五起核心案件,每案均结合VR设定与物理诡计,呈现“虚拟作案→现实联动→多重反转”的复杂结构。
1. 未知之死(虚拟密室:冰块与风压)
- 手法:虚拟空间中,玩家“未知”被发现死于封闭房间,门窗从内部反锁。凶手利用冰块堵塞通风口,通过空调制造室内外气压差,使门锁在冰块融化后自动闭合,形成密室假象。
- 关键点:VR环境模拟物理规则,但玩家需意识到“虚拟空间的密室可通过现实物理原理破解”。
2. 佑树之死(双重空间与玩偶屋馆)
- 手法:虚拟空间中的“佑树”死于玩偶屋馆的缩小模型房间。凶手利用VR视角切换的盲区,将尸体从正常空间转移到缩小模型内,制造“不可能位移”。
- 解答:玩家发现玩偶屋馆的模型与真实空间比例一致,通过调整VR镜头焦距,可隐藏尸体转移路径。
3. 乾山之死(绳索与重力误导)
- 手法:虚拟空间中,玩家“乾山”的尸体悬挂于高塔,现场无攀爬工具。凶手利用VR服的重力模拟功能,在虚拟环境中伪造“反重力绳索”,误导侦探认为凶手具备飞行能力。
- 反转:实际是凶手在现实世界破坏VR设备,导致乾山在虚拟空间中失重坠亡。
4. 栋方之死(VR服毒杀与时间差)
- 手法:玩家“栋方”在虚拟空间中中毒身亡,但VR环境无法直接下毒。凶手提前在现实世界对栋方的VR服注射神经毒素,利用游戏时间与现实时间的延迟,制造“虚拟中毒”假象。
- 关键线索:VR服内置的生命监测系统显示栋方在进入游戏前已出现中毒体征。
5. 不破之死(虚拟场景重构与执行人身份)
- 手法:执行人“不破”在虚拟空间中被杀,凶手通过篡改游戏代码,在案件发生后重构VR场景,掩盖作案痕迹。最终揭露不破实为良田千景的替身,其死亡是千景为混淆视线设计的“伪解答”。
- 核心诡计:执行人利用管理员权限,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切换身份,制造不在场证明。